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90年代起,梁启超时政评论大多刊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故称“时务体”或“新民体”。“新民体”半文半白,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据此可知,“新民体”
A.便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B.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C.得到普通百姓一致认可D.有利于维新措施的推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思想,并明确了“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等战术原则。据此可知,魏源的思想
A.体现了应对外部危机的初步设想B.在当时极大地解放了国人思想
C.有效地抵御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深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 . 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变迁的深刻总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代,当时在整个中原文化里,比较多的是忠、信、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成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到墨子那里又突出了“义”,孟子发展了“义”和“仁”,形成仁义。孟子还把仁、义、礼、智四者发展成为“四德”。经过汉代统治者推崇,传统价值观里又加了“信”,于是仁、义、礼、智、信等被称为“五常”,成为两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至深的基本价值观。在儒家推崇的“四书五经”里还有一些道德篇目,比如说孝悌、中和、诚敬,他们跟“五常”一起构成了儒家完整的价值体系,共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扩展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边疆民族地区也逐渐奉行不悖。

材料二   近代梁启超曾著《新民说》,强调提倡公德,说我们中国人以前讲的都是私德,所以近代人要特别提倡公德。梁启超讲的公德的核心就是爱国、利民。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立国之本,前四字见于孟子,后四字见于管子。如忠孝,孙中山讲究忠孝,他认为这个时代不能忠君,但可以忠于民、忠于事,为了事业的成功,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便是忠。后来孙中山提出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演进趋势,并说明传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价值观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世纪60年代起,谈西学、办洋务成为一种时尚,“洋务”一词一改“夷务”的轻蔑意味,成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趋时名词,而到了甲午战争后“洋务”又被当作贬义词。这种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对本土文化价值的坚守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曲折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D.国人摒弃“中体西用”思想
2022-02-0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在梁启超看来,道咸之际的思潮(     
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B.是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复兴
C.促使儒家内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D.表明救亡图存的目标成为主流
2023-11-18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五校(丰城市第九中学、樟树中学、万载中、高安市第二中学、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鸦片战争前,魏源撰《筹漕》《筹盐》《筹河》等篇;《南京条约》签订后,他依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强调“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据此可知,魏源著书立说旨在
A.推动政府变法图存B.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促进近代工业发展D.号召人们学习西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梁启超在《时务报》中对“广民智”的含义作了解释:“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梁启超意在(     
A.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B.激发全民获取新知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8 . 晚清时期,“西学中源”说一度流行。顽固派代表王仁俊认为“西法袭取我中法”,“西法难逃中法之窠臼”;“近年西学西政,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孔子先发其端”。这表明当时
A."西学中源"思想成为主流B.新旧势力的剧烈冲突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D.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严复认为中国社会的积弱与许多不良的社会陋俗有密切关系,“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之余,布满于大地,但幼受天刑,长为囚虏,至死无教育”,从而造成“普国女子,其体魄无一完全者”。这表明严复
A.将强国与女性解放相结合B.提倡废止缠足解放妇女
C.关注女子接受教育的状况D.是女权主义的典型代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

——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

——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