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政府实行以银两为主、制钱为辅的传统货币制度。道光年间,由于民间制钱私销私铸,“钱贱银昂”“官民商贾胥受其累”。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外国银圆普遍在中国流通,动摇了当时货币制度。对此,林则徐提出了自铸银圆的思想主张。他提出以自铸银圆取代洋银,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照制钱之式,一面用清文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银钱两枚合纹银一两。这样既集中了外国银圆携带和使用方便的优点,而且以足纹铸造,避免如外国银圆那样色低践平造成对广大人民沉重剥削的弊端。

林则徐的货币改革,以“贵在流通,在便民”的思想贯穿始终。一方面反映了他具有鲜明的为维护国家权益、富强国家、保护人民利益的经济思想;另一方面反映了他注意外国先进的事物,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养分。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林则徐自铸银圆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完全跳出白银货币的框框,没有认识到外国银圆本位币体制的科学内涵。

——据唐岱蒙、唐嘉历《林则徐的“官铸银”货币思路与实践以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林则徐货币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简析其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223日,梁启超给身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写信,……他说:“旧革命派自今以往,当分为二,其纯属感情用事者,殆始终不能与我公合作……但此派人之性质,只宜于破坏,不宜于建设……政府所以对待彼辈者,不可威压之,威压之则反激,而其焰必大张;……为由利用健全之大党,使为公正之党争,彼自归于劣败,不足为梗也。健全之大党,则必求之于旧立宪党,与旧革命党中之有政治思想者矣。”但在同一封信中,他又坦言:“既以共和为政体,则非有多数舆论之拥护,不能成为有力之政治家……善为政者,必暗中为舆论之主,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夫是以能有成。今日之中国,非参用开明专制之意,不足以奏整齐严肃之治。……然在共和国非居服从舆论之名,不能举开明专制之实。”

——摘自袁伟时著《昨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给袁世凯的政治建议。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提出该建议的历史背景。
2021-08-2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五校联考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周易》的作者,司马迁的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之说在唐初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前几成定论,然此说在疑经盛行的两宋时期饱受质疑和挑战。他们还改动经传文字,对《周易》经、传的篇章次第进行了再审视,并编订了很多所谓的“古本《易》”。在疑古大潮之中,部分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文字讹误、脱衍、训话及典章制度制度的考辨、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考证等予以独特关注。宋代学者对佛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

——据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既要推倒经学的统治地位,又希望”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他们“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主要是圣贤教训、制度风俗、行为信仰,看它们到底”是与不是”“好与不好”“适与不适”。至此,经学使由定于一尊,不得非议的地位,跌落到被识别、评判和取舍的普通位置。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也就变成了根本的转向。这一转向以抨击礼教始,整理国故、文学革命终,把经学导入了纯学术的道路。

——据天祥《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近代经学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疑经思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疑经思潮的不同,并予以简要评价,
4 . 有学者认为:“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过。”据如表可知,严复意在(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观点严复《天演论》中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和生命过程,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能够相亲相爱,互助互敬,不同于上述自然竞争,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人类才不同于动物,社会才不同于自然,伦理学才不同于进化论 。 ”人类有“善相感通”的同情心、“天良”而互助,团结以“保群”,这些都是“天演”(进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是“末”而不是“本”……生物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A.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D.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认为传统史学重视“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近世史学重视“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民史能够起到“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据此可知,梁启超倡导史学革命旨在(     
A.培植国民意识以挽救民族危机B.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C.反思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D.用近世史学改造社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甄和卢梭的平等思想折射出17、18 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对旧的专制制度的反叛,同情人民的疾苦,追求社会平等是他们理论的相似之处。唐甄的思想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改良,而卢梭的思想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先锋。明清之际的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而欧洲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民经济繁荣兴盛。唐甄仍然主张君主政体和官僚政治体制,以“人治”为主,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主权在民,依法治国。唐甄主张君民平等,庶民议政,但却从没有将主权交给人民的观念;而西方启蒙思想则强调“天赋人权”,要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因此,唐甄的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不完备的、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

——摘编自武霞、赵毅《唐甄与卢梭平等思想比较分析》

材料二   康有为既是政治家,又是维新思想的倡导者。因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他擅长运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西方近代文化,如“公羊三世说”即是明证。康有为把“公羊三世”比附为君主、君民共主、民主三种制度,其实质在于肯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向前进化的,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要灭亡,它将逐步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再进化变为资产阶民主制度。“公羊三世说”不但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天不变”的观念,同时也否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道亦不变”的理论教条,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扫除了思想障碍。

——摘编自张婷婷《中国近代维新派启蒙思想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甄和卢梭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新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2023-01-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6月,维新派向光绪帝提出开制度局前,便开始筹划在内廷开懋勤殿。懋勤殿设在紫禁城内,清代皇帝有过开懋勤殿议政的先例。康梁认为,制度局是外来名字,目标太大,易遭阻遏”,要进到皇帝身边参与议政,开懋勤殿更实际可行。在上奏中,他们提出“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在另一奏折中重申,在懋勤殿,“悬百国之图,备中外之籍,分列百政,各设专科,派以纠集东西,斟酌古今,编纂政法,以备施行”。但因慈禧的反对未能实行。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设计的懋勤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主张设立懋勤殿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于1872年到1875年期间,先后派遣4批共120人,年龄为10~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学生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古书、牢记圣训。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幼童赴美后,不少留学生脱下长袍穿上西装,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剪掉发辫。这背离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初衷,导致幼童留美计划的中止,也预示了洋务事业的结局。

——摘编自成林萍《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
2021-11-06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至于至今之西洋,则与是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二   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夫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唱民主之义,未为奇也。朝鲜乃地球上最愚暗之国,而亦为是言,岂非君主之祸,至于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任受(即忍受)耶?”

——谭嗣同《仁学》(1897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