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这是因为(       
A.他们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社会主题
2022-12-22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2 .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3 . 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两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
C.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
D.民族救亡意识凸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林则徐:“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林则徐产生上述看法的原因有
①长期的闭关锁国环境的影响
②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
③对外域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19-06-0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界和知识界领袖因出洋而载誉,而同一时期清廷的驻外使节和专家,在他们回国后则必须为重建其声望而奋斗。这反映出两国
A.出国人员的素质差别很大
B.近代化的过程呈现巨大反差
C.两国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D.面临的民族危机有缓急之别
2019-04-1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他发表的奠定了变法思想基础的著作是
①《变法通议》
②《孔子改制考》
③《新学伪经考》
④《仁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鸦片战争后,史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史地的热潮,涌现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一批史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坚持“中体西用”
B.关注西方科技
C.重振“经世之学”
D.开始开眼看世界
9 . 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魏源
B.康有为
C.张之洞
D.孙中山
2019-03-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等。这些著述
A.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B.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
C.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D.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