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并在首刊上发表《京师强学会序》说:“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并强调“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号召知识分子要合众人之财力、心思,拯救国家前途。全文激昂慷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之者多为之泪下”。由此可知,当时(     
A.维新变法运动群众基础雄厚B.国人的民族意识已彻底觉醒
C.康有为注重思想舆论的引导D.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
2 . 如表为部分近代人士的历史观。由此可见,他们都(     
人物主张
康有为每世之中又有三世焉,则据乱亦有据乱世之升平、太平焉,太平世之始亦有据乱、升平之别。
李大钊经济的构造,依他内部的势力自己进化,渐于适应的状态中,变更全社会的表面构造……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
A.否定传统文化B.试图营造民主革命舆论
C.强调唯物思想D.注重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古老的中国社会之船突然从狭窄的民族溪流驶入急遽的世界洋流时,由于其思想受到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向西方寻找真理进而构建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土壤之中,受到中华民族独有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有深厚基础的是封建统治传统和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这些均成为阻碍中国前进和发展的巨大障碍。清廷在政治军事上的一败涂地,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

——摘编自张嘉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探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在《读日本书目志后》一文中写道:“欲结会以译日书久矣,而力薄不能成也。呜呼!使吾会成,日书尽译,上之公卿,散之天下,岂有割台之事乎?”这反映出梁启超
A.呼吁国人支持维新变法B.痛恨保守派势力强大
C.号召民众维护国家主权D.迫切的救亡图存愿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

材料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

——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这样评价严复:“人们不能不佩服严复先生目光如炬,在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西方典籍中所选译的那薄薄几册,却都影响重大,引起中国思想界长久且剧烈的振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翻译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潮流B.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C.创立了适者生存的理论D.备受维新人士的推崇
2022-05-24更新 | 32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时务报》经理汪康年认为:“礼教本也,富强末也,吾固知也。然医之疗疾,急则治标,且伸民权,亦非得己(已)”由此可见,他
A.与洋务派政见相同B.赞同维新变法思想
C.借助儒学宣传变法D.竭力维护社会现状
2022-05-21更新 | 286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1823 年任江苏按察使1837 年升湖广总督1839 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1840 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 改革审判程序, 亲自裁决案件采取“修防兼重”, 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闭关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过的巨变,中国所面临的差不多全是中国一向自负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不但军舰从来没有,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阵痛中,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真正传播。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积极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938年,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赶赴重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族”观念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历史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7-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