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建立了包括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学科。职业教育一般由职官负责,如工场手工业方面的人才培养,由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实科人才的培养,国子监的律学、武学、书学、算学、医学。官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由国家统一颁定并施行,一般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必修课。如医学确立了三科各习七书:《黄帝素问》《千金方》《脉经》《伤寒论》等,并由国家规定统一按法式进行教学法式就是行业的技术规范,将作监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军器监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

——整理自岳德虎《论宋代的职业教育》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规定: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前学堂聘请法国教授法文、算术、物理、化学以及有关制造的学问,以培养学生打样制造的能力。后学堂教授英文、地理、算术、管轮、驾驶等课程,目的在培养管轮及驾驶的人才。要求学生依照泰西之例,习驾驶者在校肆业数年,于有关知识初具根底之后,再派入教练舰,周涉海洋,演试炮弹。在法学堂学习制造的学生,培训的最后几年,每天要求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船厂见习、实习,使他们熟悉工厂每一部门的活动。实业学堂的建立及近代科学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工、农实业的进步,在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唐群《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进步性及特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1-11-0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成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配合大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在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筹办屯田,派往乌鲁木齐等处屯田兵丁达一万多人。办理屯田事务的办事大臣由朝廷派往,“管屯副将、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各员由陕西、甘肃省调派”,兵丁亦由陕甘派往,都属陕甘总督节制管辖。仅靠兵屯不能完全解决军粮问题,乾隆皇帝谕:“甘肃等处无业贫民前赴营生耕作,污菜辟而就食多,于国家牧民本图大有裨益。”随后,内地农民大批到新疆安家落户。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同知、通判等文员以管理地方粮饷。

——摘编自聂红萍《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乾隆朝对新疆治理的探索》

材料二  184212月,林则徐流放到伊犁后,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林则徐经深思熟虑,主动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撤销兵电,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民户耕种,得到布彦泰的采纳。为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组织当地各族人民,兴修水利工程,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余万人。电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除支付官兵口粮,剩余折银抵充经费。缓解了驻断疆清军的粮饷危机。

——摘编自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乾隆时期相比,林则徐在新疆屯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在新疆屯田的意义。
4 . 以人类共同追求未来的视角回眸历史,傅立叶和康有为堪称自己时代的“真正的文化英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傅立叶在1827年所著的《新世界》一书中提出,社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蒙昧时期属于生产活动以前各个时期,宗法时期是小规生产,野蛮时期是中等生产,文明时期是大规模生产。他把人类社会发展视为不断的上升序列,并辩证地预言每个社会在走完它的年富力强的历程之后,会进入生气勃勃的新社会。他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即文明制度)已进入壮年时期,为进入下一时期(即保障制度)创造了条件,而更高级的和谐制度才是最美好的未来社会。对傅立叶的历史观,恩格斯予以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傅立叶对文明时代的批判,则由于摩尔根而显示出它的全部天才。”康有为的《大同书》始作于1884年,成书于1902年。关于此书的写作,他说:“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他从儒家公羊学派的三世说中演绎出一种新的历史观,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轨迹,即三世由低级到高级有序递进。其中,据乱世是尚农之世,升平世是大工大商大农之世,太平世是天下为公大同之世。此即农业覆盖的封闭乡村、大工业主宰的机器世界、一切产业属于公有的一统天下。他认为据乱世“各国有帝王、君主位号、权力”,帝王权力是专制的,国内等级森严,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合一的封建专制社会;升平世“各国立法权虽归各国”,而各国立法权“归公政府上下议院”,这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太平世则已经取消国家,“无国,无君主,亦无兵,无兵权”的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

——摘编自何金彝《傅立叶<新世界>与康有为<大同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傅立叶和康有为作为“真正的文化英雄”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新世界》与《大同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创立社会发展理论应该包括的要素。
2021-12-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昌吉教育体系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溯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并联与国,竞互市之利,海上遂以多故。魏子数以其说干当事,不应,退而著是书……然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左宗棠为重刻“是书”所作之序

材料二   进化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至迟在80年代已被初步介绍到中国,但其仅仅是众多科学理论之一种,并没有得到中国知识界的特别的重视。到了19世纪末,“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摘编自《民报》第二号《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

材料三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居于关键、枢纽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之变就是制度之变。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文明的承袭与转变。从“制度之变”出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无数种现代思想观念聚合成现代文明。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一九一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是书”的名称及其在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的原因。《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结合所学列举一份“侯官严氏”为政治力量所创的报刊并简述这类报刊纷纷创办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有人认为托克维尔的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变革,也是同样适合的,试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之;②概括材料三陈独秀的主张并指出陈独秀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希望所寄。
2021-11-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很多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然而他们寻求经验教训或思想资源的方向不再是回头看,而是眼光向外……这样一种从纵向到横向的眼光转移,是一个至少以千年计的根本性大变……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135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被列强打开的第一批“中国门户”,简要概括“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读书人”从“夷务”到“洋务”这一认知转变的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人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核心内容。
2021-10-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变迁的深刻总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代,当时在整个中原文化里,比较多的是忠、信、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成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到墨子那里又突出了“义”,孟子发展了“义”和“仁”,形成仁义。孟子还把仁、义、礼、智四者发展成为“四德”。经过汉代统治者推崇,传统价值观里又加了“信”,于是仁、义、礼、智、信等被称为“五常”,成为两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至深的基本价值观。在儒家推崇的“四书五经”里还有一些道德篇目,比如说孝悌、中和、诚敬,他们跟“五常”一起构成了儒家完整的价值体系,共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扩展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边疆民族地区也逐渐奉行不悖。

材料二   近代梁启超曾著《新民说》,强调提倡公德,说我们中国人以前讲的都是私德,所以近代人要特别提倡公德。梁启超讲的公德的核心就是爱国、利民。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立国之本,前四字见于孟子,后四字见于管子。如忠孝,孙中山讲究忠孝,他认为这个时代不能忠君,但可以忠于民、忠于事,为了事业的成功,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便是忠。后来孙中山提出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演进趋势,并说明传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价值观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至于至今之西洋,则与是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二   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夫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唱民主之义,未为奇也。朝鲜乃地球上最愚暗之国,而亦为是言,岂非君主之祸,至于无可复加,非生人所能任受(即忍受)耶?”

——谭嗣同《仁学》(1897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新派一开始就注重创办报刊,力图形成变法维新的舆论场,从而形成“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的局面,掀起了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与他们有联系的社会力量所创办的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这些报刊的出版地区遍及全国的很多城市。维新派报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等《近代中国人掀起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自办报刊在当时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