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2019-09-07更新 | 15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2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2019-01-30更新 | 2951次组卷 | 4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变化最能反映当时
A.国人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洋
B.中国由朝贡体制转型为近代外交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
D.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从对抗到和解
2018-12-25更新 | 143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