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是谁?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三所示的历史人物在1915年领导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具体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和趋势是什么?请列出三个阶段的主要探索事件。
3 .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唯一的文明国家”。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如何评价康熙皇帝的这种态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019-10-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2019-09-07更新 | 15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2019-01-30更新 | 2915次组卷 | 4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变化最能反映当时
A.国人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洋
B.中国由朝贡体制转型为近代外交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
D.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从对抗到和解
2018-12-25更新 | 142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840年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9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0 . 魏源和严复都是我国近代早期的爱国思想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
A.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B.都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
C.都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性
D.都主张维新改革
2017-1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