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

材料一 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唯一的文明国家”。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

——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1)依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如何评价康熙皇帝的这种态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4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019-10-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2019-09-07更新 | 15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2019-01-30更新 | 2951次组卷 | 4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
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国图志》指出:“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A.只主张创办船厂以制造军舰B.只求学习外国军事技术
C.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器物制度D.注意将军事技术和民用事业相结合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自1862年陆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到1870年日本制定了《海外留学生规则》,把留学生工作法制化,并且建立了留学制度。到1911年,共派出677人。留学科目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留学生回国工作创造了最佳条件,除了福泽谕吉、井上毅等成为显赫的思想家、政治家之外,大部分留学生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
——摘编自丁坤、司丽娟《论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差异》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兴起,晚清政府依然以大国心态自居,在接受先进思想和文明时畏手畏脚,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技艺。以后中国出现过三次留学高潮,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工作需要有人推荐,更多人受到冷落。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日留学教育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说知识,分析近代中日留学教育差异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同治年间的沿海城市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叫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叫他去学洋务”。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引发了很多争论。
材料一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李鸿章借访美之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来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的、曾经在中国生活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摘自《媒体评论》
(1)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及理由。
(2)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015-05-11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