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鸦片战争后,魏源所述“师夷之长技”,并不限于坚船利炮即军事一面,而是包含了军事、科技、文教等多个方面;对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也是抱着赞赏的态度,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予以采纳,但也没有表示排斥和反对。这表明魏源的主张(     
A.系统地借鉴了资本主义制度B.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为根本出发点
C.宣扬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D.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以防御为本。中国古代总体上认为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防胜于攻,文胜于武。孔子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用文德的手段……贞观之初有上书者劝告唐太宗“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则说:“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因而他认为魏征的修文以治国,安“中国”以服四夷的办法是上策。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材料二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商道为运道,以商舟为运舟,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国家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要通过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从而把维护中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只有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车跃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021-06-02更新 | 547次组卷 | 49卷引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魏源认为一个国家“开国之初,如有物本而无知,则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或有知识而无物本,亦往别国运载”。这说明魏源这一的思想主张
A.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中西文化观B.继承发展了林则徐的开放思想
C.极力宣扬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D.突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人才观
2021-04-16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徐继畲所著的《瀛寰志略》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性介绍。该书并没有遵循传统华夷观念,在出版后,即刻引起广泛非议,徐继畲被指“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说明
A.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觉醒B.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D.传统的天下观念亟待突破
2021-03-2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B.增加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D.认为中英矛盾将出现缓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020-07-21更新 | 168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说:“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是西欧的新兴文明对中国封建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的冲击。然而这次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汉唐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大有不同。这次文化冲突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沉痛而悲壮的一页,从此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有了重大转变。

——摘自许结《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围绕“文化冲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学者李喜所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该书最有可能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