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刷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B.近代中国印刷业严重滞后
C.社会变革的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脱离中国实际
2022-01-05更新 | 295次组卷 | 3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六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期末练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倡导西学反对传统,从而使一个个新思潮与救亡图强的政治运动相伴而行。早期的思想启蒙就是因为没能完成对中国的深层文化——人们的观念、心理、意识的更新,致使他们在政治上的救亡运动也不能成功。

——姚晔《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启蒙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2018-06-09更新 | 6295次组卷 | 70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仿真卷历史
4 .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2018-01-25更新 | 166次组卷 | 21卷引用: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题(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

他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强大的西方侵略者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一个在4000年间自以为是物质文明创造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黯然神伤。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这三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你对费正清“冲击一反应”模式有何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说明: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1-0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17-18高二上·广西桂林·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材料二

类别名称出版简况
传统教材《纲鉴易知录》1711年成书
《御批通鉴辑览》1768年成书
传教士编译教材《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万国通鉴》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清朝官方编译教材《俄国史略》《各国史略》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万国史》《欧罗巴史》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国人编写教材《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017-10-22更新 | 57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2017·海南·高考真题
7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57次组卷 | 85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小题好拿分【基础版】
8 .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
A.《四书章句集注》
B.《日知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海国图志》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10 .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迷梦,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016-11-21更新 | 1032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模拟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