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1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篇中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他意在(     
A.批判清政府对外政策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D.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2022-12-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并在首刊上发表《京师强学会序》说:“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并强调“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号召知识分子要合众人之财力、心思,拯救国家前途。全文激昂慷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之者多为之泪下”。由此可知,当时(     
A.维新变法运动群众基础雄厚B.国人的民族意识已彻底觉醒
C.康有为注重思想舆论的引导D.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
3 .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一书指出:“不通古今中外之故,而遽使之议政,适增其阻挠而已……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康有为的这一观点(     
A.主张积极效法日本实行政治改革B.旨在强调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C.意识到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弊端D.批判了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
2022-12-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启蒙的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西之争取代了古今之争而成为启蒙的主要旨趣,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纵观全局,近世中国的启蒙运动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不断摈弃传统的道路前进的,日益加强的“西化”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变革心态使得中国的启蒙历程未能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把传统与更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以孔子生卒为纪年起始,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列。康有为的做法意在(     
A.推动西方历法传播B.批判君主专制
C.凸显改制的正统性D.消弭满汉矛盾
8 . 某清朝官员召见某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器物学习B.英法联军入侵后,士人主张鸦片合法化
C.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D.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
2022-11-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02年,梁启超指出,新史学下的历史叙述应是区别于往复循环之进化现象的学科,所叙述的是群体的而非个体的进化,并通过群体进化的叙述而求得世间之公理公例。梁启超意在(     
A.否定传统史学研究B.阐述史学研究应为现实服务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强调史学研究应关注全人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