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即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力量以对抗西方侵略的方针,即所谓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而开启了“以变应变”的新的救亡思路,而这一新的救亡思路的开启为日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超越救亡思路进行更为深远的思考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进步性。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就是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梁启超《新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1902年,他发起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梁启超的《新史学》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批评旧史学有“四弊”,即“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由“四弊”而生出“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我”,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第二,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学课本)

材料四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   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戊戌政变记》

材料六   光绪帝颁布的诏书,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地方督抚,都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由、主张,并简要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字数不得超过180字。
(2)根据材料四、五、六,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有为的主张及其特点和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020-06-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75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届陕西咸阳武功县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核心思想,评述梁启超与孟德斯鸠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与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