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启蒙的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西之争取代了古今之争而成为启蒙的主要旨趣,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纵观全局,近世中国的启蒙运动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不断摈弃传统的道路前进的,日益加强的“西化”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变革心态使得中国的启蒙历程未能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把传统与更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体育观念

观念表现
强兵御侮1862年,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最早引进西洋兵操,主要是英国兵操,包括列队、
刺杀、战阵与战术等。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首先引进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足球、
跳栏、跳远、跳高、爬桅等项。
强种强国1891年,万木草堂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固定时间,课以体操。20世纪初,清
政府明确了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的规定。1908年,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所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其他女子学校也纷纷增设体操课。
科学体育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作用、目的以及体育
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22年,李大钊呼吁政府在工人们聚居的生活场所组织建设公
园、运动场、俱乐部等设施,为工人业余文化体育提供条件。
国粹主义1919年,北京政府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意在抵制西方
现代体育,这遭到鲁迅等学者强烈反对。1932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大公
报》的文章指出“西式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
民族体育20世纪30年代,以程登科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深受当时德国政治影响,他们倡
导将政治、军事、体育三者有机结合,要“全民皆兵”,人人拥有战斗技能和卫国的能
力,要利用军警权力来辅助民众实行全民体育。

——摘编自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等


运用具体史实,对上述材料中所示的近代体育观念的一种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3-01-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威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众、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2-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言论或主张
孔子“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柳宗元吏为民役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康有为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
梁启超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
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人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人合类”的逻辑推导出发,详细地论证了“三纲五常”是怎样由“天道”演变为“人道”的道德来源。通过以“天道”释“人道”、以阴阳定尊卑、以五行说人伦,董仲舒不仅将封建社会道德神秘化,而且还赋予了封建社会道德以神圣的权威性。

——摘编自邹顺康《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三纲五常”乃“中国之大教”,并认为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纲常伦理。他认为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摘编自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自由平等的观念取代臣服尊长的意识”,这是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历史现象。然而面对尚未彻底破除的君权至上观念,以及一系列张勋复辟、康有为尊崇孔教的闹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并未受到经济和政治变革的触动,尊孔尚儒仍是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化身。为此陈独秀撰文称:“今所讨论者……非但孔教可否定人宪法问题,乃孔教是否适宜于国民教育精神之根本问题。”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看来,要实现国民思想“最后之觉悟”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动一场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运动。

——摘编自邵常岁《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三纲五常”学说提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护传统“三纲五常”学说的出发点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遣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尝博览夷书而得二事焉,不可以夷故而弃之也。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官工部主事。5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兵、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冯桂芬与康有为二者思想间的联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面对甲午战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梁启超还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陈独秀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教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救国真理的探索“价值观才是根基”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文字简洁,逻辑清晰)
9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总特征。并选择近代思潮演进的一个事例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