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2-01-24更新 | 30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人物

言论

1839

林则徐

我中原数万里版图,百产丰盈,并不借资外夷……(封关绝市)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1843

魏源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1878

李璠(湖广道御史)

泰西各国,谓商务之盛衰关乎国运,故君民同心,利之所在,全力赴之始而海滨……彼之侵人国也,既辟土而又生财,故大学士曾国藩谓商鞅以耕战,泰西以商战诚为确论

1898

康有为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乃理之相寻,视其所导而已。……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颠乎?

1903

陈天华

革命之目的,排内也,非排外也。……今日内地之暴动,往往不免排外的性质……今日急务,在就自然的暴动,而加以改良使之进化……为秩序之革命

——摘编自何振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提取两个人物的言论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阶段特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思想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尽管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民主救亡和民主启蒙的旗帜,并最终造就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救亡、启蒙、民主”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07-20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材料二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对《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18611895年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其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这段时期,从英美国家翻译来的著作占全部的85%。1895年后,对西方作品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军事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19021904年的全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和文学占11.3%,其中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和西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著外国作品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022-05-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材料二 明初,理学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自考亭(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直到王阳明心学才出现了重大转折。王阳明主张打破传统经典和理学的束缚,并倡导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明朝后期的李贽更突出地发挥了心学反传统的一面,指出正是由于人们盲目听从“师父之教”,而造成了“独无是非”的沉闷局面。他还声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对讲求实际利益的“私心”持一种认同态度,这使王学的“良知”从抽象的本体进一步变成了个人的、感性的自然真实。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三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编自闾小波著《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自汉代以来(包括汉代)儒学的发展相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联合又斗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并评价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3)如何理解材料三当中所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请分析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2020-12-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就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成为制约君主重要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士”应具备的品德,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阶层”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社会价值观念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
2022-03-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调研联考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1)“新思想萌发”阶段,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2)为追求“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指出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
(3)“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哪一运动的旗帜?这一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指出这一时期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发表的文章。
2020-09-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3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禁烟,目睹沿海文武大员“不请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的状况。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与抗敌御侮的历史情势迫使他将搜集“夷情”定为当务之急,遂“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林则徐广泛吸纳翻译人才,组织翻译了涉及西方时事、贸易、历史、地理的西书、西报,并通过翻译《国际法》条款与义律等进行外交斗争,启蒙了“世界之中国”的国家认同观念,被誉为清末思想启蒙的先驱。

——摘编自苏艳《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部分先进中国人发现,西方的格致之学并不是西洋文明的全部,中国的落后不仅仅在于科学技术,更在于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因此,翻译由“格致”而及政事。以1896年严复译《天演论》为起点,维新派成为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主力。他们成立强学会、务农公会及译书公会等译书机构,把翻译介绍西学作为变法图强的重要途径,出版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方面的著作,将进化论、天赋人权、民权平等思想引入中国。

——摘编自肖开容《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翻译活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甲午战后的维新派翻译活动与林则徐翻译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部分内容,成了中国真正接触西方国际法的发端。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萌芽期。中法战争期间,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即便如此,清政府却对国际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应对,依照中国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择。19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法引导并融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材料二   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七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条约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中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上至外空,下达洋底,大到维护和平,小到保护稀有物种;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运用国际法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国际法实践中的发展并阐释其对战后国际法学说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做出的贡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臵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君臣观的历史价值。

材料三 冯友兰在1940年推出的《新事论》一书指出清末思想与民初思想的八大区别不同,见下表。

清末思想(18401911年)民初思想(1912年民国建立后)
讲文化的共同性讲文化的特殊性
西洋人专信弱肉强食西洋人专信自由平等
重视西洋的物质文明重视西洋的精神文明
注重实业注重玄谈
体用两橛体用倒置
看不起西洋人崇拜西洋人
只是空洞地谈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教女人自动地反抗礼教,学习娜拉离家出走
照清末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照民初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注定要吃大亏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思想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的认识。
2020-12-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