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是近代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简介。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人物主张
林则徐师敌长技以制敌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A.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B.政府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
C.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理念D.以西方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2 . 《四洲志》是在英国人慕瑞撰写的《地理大全》择要译出的基础上,经过林则徐编辑而成的一本关于世界地理的书籍。他在书中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林则徐编纂此书的主要意图是
A.熟知世界概况,开阔视野B.知悉世界情况,维护统治
C.实现王朝中兴,启迪民智D.崇尚经世致用,学习西方
3 .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将中国居于世界文明的最高层次,把西方相对弱势国家称为“夷”,将英国、美国等强国置于与“华”相等的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指导社会革新B.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观念
C.西方地理知识开拓民众视野D.开明知识分子反思君主专制
4 . 如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如表表明当时
书名主要编纂者成书背景
《四洲志》林则徐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
《海国图志》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
《瀛寰志略》徐继畲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

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
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2021-01-31更新 | 634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五考点13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A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5 . 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
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
6 .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7 . 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这一现象说明了
A.“天朝上国”观念亟待突破B.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较客观
C.“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D.中华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
8 .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士大夫耻言洋务”;而到了同治时期,像理学大儒李鸿藻、徐桐等人也在打探西洋的消息。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
C.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D.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9 .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则徐、魏源新思想的核心是(     
A.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B.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10 . 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B.增加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D.认为中英矛盾将出现缓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