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清政府将《西法类编》《德国陆军操典入门》等书分发给各营,将书中兵法、军器、测绘、数学等内容统统规定为必学内容:并将世界地图、亚洲东部地图、沿海口岸全图等,也“一体购印颁发,不时翻阅”,“指勇丁以为精通门径”。清政府此举(       
A.贯彻了民主与科学精神B.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C.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变革D.挽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2 . 1890年,薛福成提出:“《尧典》之定四时,《周髀》之传算术,西人星算之学未始不权舆于此。其他有益国事民事者,安知非取法于中华也?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化,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B.西方国家强于中国的原因
C.学习西方长处的合理性D.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互动性
2022-03-14更新 | 539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洋务运动近代化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4 .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0·山东·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77年,李鸿章在致郭嵩焘的信函中写道:“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但洋务运动时期,他践行的却是中体西用论所标示的内容。这说明李鸿章
A.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引进西学B.对中体西用的弊端有所认识
C.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全无认识D.为自己的政治投机开脱责任
6 .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始于1915年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尽管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但是,如果没有它对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孔学的批判,人们就不能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就不能为以后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准备适合的土壤。


请回答:
(1)“中体西用”是近代哪一派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能被改革派和保守派接受的理由。
(2)材料二是近代那一派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上的主张。
(3)材料三中“民为贵,君为轻”是先秦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主张的“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在近代中国的哪部法律文件中得以体现?
(4)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020-06-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860年代至1890年代,西学中源说最为盛行,其基本观点是:西学源出于中国,是中国流传出去或从中国学去的,中国学习西学尤其是器物,是恢复自己的旧物,不是学习西方。这一时期的西学中源说,客观上有利于
A.减轻引进西学的阻力B.避免中西文化的冲突
C.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D.消除中西学之间差异
8 . 光绪年间,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西洋的轮船枪炮、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湖南大学者如王闿运回应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人至耻与为伍”。这表明
A.王闿运的洋务思想日趋固化B.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
C.士大夫革新与守旧思想并存D.封建迷信守旧思想弥漫朝野
9 .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的宗旨下起步的,并与教育发展紧密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教育救国论者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子,又徐徐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他们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和客观效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表现。
10 . 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几儿无法飞期,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的是
A.底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
B.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C.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