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2020-12-25更新 | 490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江苏卷)
3 .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中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宜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马兴才,李先明《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所谓道德教育,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一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必修选修
清末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农商
民初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男)
缝纫(女)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因时期道德教自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4-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棋盘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有明显不同:就学术内涵而言,汉儒把阴阳五行之学,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转变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022-12-05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 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2022-11-16更新 | 42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确实有持“汉字落后论”的人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拉丁化)的主张,甚至极端地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将中国学术的不发达,经济的不发达都归罪于汉字。
材料三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记录。这些记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字的演变趋势。汉字逐渐演变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请说出中国书法的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全面否定汉字的观点。
(3)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人提出,汉字是没有前途的文字。依据材料三,批驳这一观点。请你为信息时代汉字发展前途献计献策。
2011-03-05更新 | 5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末民初的体育教材都包含了大量的兵式体操内容。1928年出版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则摒弃了兵式体操的训练,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养成圆满的人格”,安排了田径、舞蹈、足球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内容。体育教材的这一变化
A.深受民主科学思想影响B.顺应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迎合国民政府专制统治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020-12-11更新 | 1652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5年开始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官绅应对“变局”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列举“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相关实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思想革命的旗帜和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2020-11-2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