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如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
2019-01-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但是,人民应该拥有最高权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不能履行契约所规定给它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安全的责任。洛克清楚地阐述了政教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自由主义成为17世纪英国和荷兰思想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宗教宽容、强调商业和工业的重要性、对个人劳动所得的尊重、重视正在涌现出来的中产阶级、拥护所有权和监督权、拥护人人平等、重视教育等观点。此外,自由主义由于强调解除教会和国家的强制性征税,所以它在过去和现在都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的色彩。洛克的哲学和政治理论明显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创者,并几乎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第二天性。这种哲学与牛顿的经验主义一起给伏尔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把这种哲学的精神和观念带回到法国。

——摘编自【美】古德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作为自由人格的典范,然而,“健全的个人主义”除了西方的思想资源之外,还有中国先奏传统的影响。胡适认为精神当以物质为基础,提出“实际的仁爱论”,引进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思想。试图推进抽象的儒家之爱。同时他主张知耻、孝悌等传统道德条目,重新考量“忠恕之道”。主张尊重他人的主体性;他还批评孔子的中道立场,主张狂狷人格;他反对以孟子为代表的“独善的个人主义”,主张“成器论”,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成德论。胡适的自由人格论……具有某种圆融性。

——摘编自蔡志栋《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克的自由主义与胡适的自由人格论内涵的异同,并说明其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在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老一辈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尔、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等,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革命者为扫清共和政治之思想障碍而发起的启蒙运动,这场以法国启蒙运动为蓝本的新文化运动打上了深刻的革命印记,“思想革命”、“伦理革命”、“文学革命”、“语言革命”等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同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革新青年思想为宗旨的启蒙运动,其所呼唤之“新青年”以及国人的“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都以巩固共和政治为目标。

——摘编自高力克《一个革命者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 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这一(编者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群星璀璨。酒现出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以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学家;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艺术家等等。他们从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表现出对科学和艺术的执着追求,使欧洲的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
新文化运动从时间上前后持续不到十年,这就和延续二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无法比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又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影响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摘编自《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比较》
(1)根据材料,简述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不同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海南海口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主要活动
1895年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