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实际上,这种人文理想在当时中国的国内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它的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思想材料和经验教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

—摘自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文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思想成果。为什么说“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文作者这里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

2018-09-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第一学期岚皋县岚皋中学历史必修三人民版第二次月考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李振纲主编《中国儒教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是
A.运动最初的兴起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B.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C.都是为同封建思想文化作斗争而兴起的
D.在运动的发展中其思想潮流发生了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地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世界化的路”。之后他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潮流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曾担任外务卿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邦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地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掘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6 .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1)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材料三

(3)材料二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为顺应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017-11-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县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挥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绝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末以前的史实,指出能够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近代中国思想与实践。

(3)根据材料三回答,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2017-12-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木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477次组卷 | 52卷引用: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