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世。”

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举例说明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2 . 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材料二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2016-11-27更新 | 3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3 .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主张在家庭内部保持融洽、和谐。他认为,作为子女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丈夫要忍让、克制;兄弟之间要努力发展友谊;女人持家、男人治国若无节制和正义,就管不好家、治不好国;不论男女,只要有节制和正义,就是最好的男人和女人。

—摘编自王世军《希腊哲学家的家庭观》

孟子主张的家庭成员行为准则是仁、礼、义、慈、孝、敬。“仁”就是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义”就是要尊敬兄长;“礼”就是要谦让;“慈”是长辈对晚辈要慈爱;“孝”和“敬”则是晚辈必须履行的对长辈的尊敬和赡养等义务。孟子认为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还能影响政治。

—摘编自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家庭观念的共同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大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子孙满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在英国社会中占有绝对比重。

16世纪末17世纪初,核心家庭(一夫一妇式小家庭)已经是绝大多数英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年轻夫妇虽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或从大家庭分离出来,但父母长辈对青年男女的择偶或择业还有一定的权力。

在1700—1850年英国初期工业化阶段,绝大多数工人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分散于以家庭工业经济为特征的手工工场中,由于工业的机械化不完善,核心家庭仍是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在工人之中)妇女和孩子成了独立的挣工资者,不再是家庭劳动的补充,16、17世纪家庭中的家长制权威必然被取代或发生变化。

自1850年起,英国核心家庭失去了作为生产单位的机能,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体制确立。英国社会出现了总生殖率下降、妇女单身率增长及头婚年龄提高等现象。

—摘编自谢天冰《近代化和英国家庭体制的变迁》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家庭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家庭演变的因素。

材料三

1920年春夏之交,《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开辟了“废除婚姻制度”的讨论专栏。

讨论伊始,废婚派人士“哲民”开宗明义,强调“婚姻制度是万恶的源泉”,是强权的赘疣;主张夫妻制度的人,犹如迷信国家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人一样;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罪恶。其他废婚派人士也都主张废除婚姻制度,实现男女自由结合。

保婚派人士“葆华”认为自由恋爱无异于乱交,“今天甲和乙恋爱,明天乙向丙恋爱,完全成了乱交状态,使兽性冲动逐渐增加”,如此“提倡公妻主义”,是蔑视女人的人格,所以坚持婚姻应在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一夫一妻这一“绝对的信条”。其他保婚派人士也大都反对废除婚姻,反对绝对的恋爱自由。

—摘编自熊培云《民国的“另类笔战”:要不要废除婚姻和家庭》

(3)你如何看待上述婚姻争论中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9-13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概括并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2016-11-27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二10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是14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追根溯源,远古的希腊人已经具备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希腊神话中表现为人神同形同性;在希腊宗教中表现为盛行多神论;在艺术上表现为希腊建筑强调柱子变化,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形式,在雕塑中发现了人体美,创造了纯洁无瑕的理想化的裸体雕塑。

古希腊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海成为人们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希腊人更是所渴望和追求自由。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不过希腊人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知识。”

一一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西方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统治以及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而进行斗争,形成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启蒙在严格意义上讲开端于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往前追溯的话较早体现出启蒙思想特点的是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主流思想认为可以称之为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价值目标上,西方启蒙运动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打破天主教会对世俗的镇压为目标,宣扬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中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的。从主要内容及旗帜上看,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否定基督教教义,深刻批判经院哲学贬低理性的态度,宣扬理性的价值,打出“人权”的旗帜: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所批判的是儒家礼教中落后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发展,给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启蒙运动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二者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3-03-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18年底,陈独秀称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1923年底,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时,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这种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式微B.政治思想的转向
C.革命领导权的转移D.革命性质的改变
2022-12-29更新 | 26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在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李大钊于1919年发文指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此后,工读互助主义倡导者王光祈提出了“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主张。这些主张(     
A.崇尚社会普遍生产劳动B.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动
C.以实现人人平等为目标D.反映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2022-08-26更新 | 30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10 .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2021-12-15更新 | 10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