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地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世界化的路”。之后他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潮流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曾担任外务卿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邦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地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掘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天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所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2016-12-09更新 | 3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3 .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一中国欲自强,则英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画》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材料四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下表列举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请归纳指出他们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倡导的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他们的思想特点。
代表
指导思想
兴起的运动
主要成就
思想特点
(学什么)
曾国藩、李鸿章


近代化开端

康有为、梁启超


思想启蒙

孙中山、黄 兴

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思想彻底反封建


(4)概括近现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
2016-11-27更新 | 4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武胜中学高三(补习班)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4 .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013-12-02更新 | 9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四川省叙永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
一年级1948324212
二年级194823421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