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
2 . 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2022-07-08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9年11月,《新青年》开办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讨论汉字版式左起横排与右起竖排的优劣。参与讨论者对竖排改成横排的观点褒贬不一,还有读者自己进行试验证明横排的阅读速度远远快于竖排。这一讨论(     
A.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B.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难题
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贯通D.否定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4 . 1919年,针对林琴南对北大的质疑,蔡元培回答:“尊孔者多矣,宁曰覆孔?”并认为五常“则伦理学中之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而一切科学皆为增进知识之需,宁有铲之之理欤?”据此可知蔡元培(     
A.强调自由民主推动科学进步B.肯定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兼容并包思想曾发生过动摇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今为适之之学者以为今人之言,有其独立存在之领域,而其所谓领域,又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文章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无旁骛,笔不暂停,以致酿成今日的底、他它、吗么、巴咧之文变。”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高谈无政府主义;我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这场“文变”中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此时的思想主张并做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41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2022-06-14更新 | 934次组卷 | 22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呼吁人的解放B.批判纲常礼教C.提倡民主科学D.倡导文学革命
9 .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节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作者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还需要“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的主要主张?并对他们的主张做一简单评价?
2022-03-04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文学变革运动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危机所激发出的文人强烈的忧患和改革意识的产物。其主张一是文体的革新,即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骈文,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提出“词必已出”和“文从字顺”,并借此昌明儒家之道,攘斥佛教。北宋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更为重视文以载道这个重要的理念,文章的议论成分、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这种载道的古文在此后一千年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全面冲击的产物。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所以,新文学革命是语言和思想同时操作,且更偏重思想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新道德以尊重个性权利、维护个人权益,并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解放”,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摘编自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1)据以上材料比较唐宋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以上材料指出两次文学变革运动的关系,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