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说:“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B.文学革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工具
C.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D.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6年出生的山东边缘知识青年杜深如说,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所以生在有总统的时代和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什么大差池,真的革命还是在欧战期间展开的”,杜深如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B.新文化运动触及变革最深的层面
C.中国参加一战确立了大国的地位
D.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2019-06-23更新 | 272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高级中学2017至2018上学期高三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自上而下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2019-06-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胡适也说:“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二人思想的共同特征是
A.为民主共和彻底扫清道路
B.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
C.把一切反动势力都归于孔教
D.将民主启蒙与批孔联系在一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19-06-08更新 | 9176次组卷 | 93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9-06-08更新 | 11464次组卷 | 11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2019-06-04更新 | 40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