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根据对近代中国翻译西学书籍的情况统计,1900年以前自然科学类占75%,社会科学类占14%,而20世纪的前十年自然科学类占19%,社会科学类占61%。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A.维新变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B.社会思潮的主流发生转变
C.政权与制度变革的巨大影响D.新文化运动取得显著效果
2020-01-06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B.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2019-01-24更新 | 57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福建南平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苏秦,战国时期人)不礼于其嫂……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摘自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材料二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的八股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来自平民家庭者高达60%,这样一种长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摘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材料三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于是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以排斥旧道德、改革旧文学、创造新民族、建设新国家为目的。

——摘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
(2)依据三则材料,概述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士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5年初,《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学者有78人,每人推荐10部书。下面是这次征求中有3人以上(含3人)开列的相同书目及得票数统计表。

书名得票数书名得票数
史记19资治通鉴、孟子15
胡适文存14中国哲学史大纲13
论语12左传11
庄子、科学大纲10老子、汉书9
四书、结婚的爱、欧洲近代百年史8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近百年史、历史大纲、科学方法论、古文辞类幕、思维术7
墨子、呐喊、上下古今谈、种源论、建国方略、独秀文存、红楼梦6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5
社会主义讨论集、政治学大纲、(日用)百科全书、蔡元培言行录、自己的园地、伦理学、许氏说文解字、经史百家杂钞4楚辞、日知录、明夷待访录、进化论、西游记、宋元戏曲史、西洋哲学史、孙中山著作、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申报50年纪念册、新文化辞典3

这次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书目得票统计数能反映学者们对中国青年文化素养的期待。根据表格材料提炼出其中一方面学者们对中国青年文化素养的期待,简析这一方面文化素养被期待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主题明确、一方面即可,多角度简析,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清国向欧美派遣第一批留学幼童,他们习英语,打棒球,甚至剪发辫。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宣布撤销留美幼童团。甲午战后,日本成为留学首选地,截止1906年,粗略统计在日留学生接近2万人。在日本,这些留学生被讥笑为“清国佬”,全然没有了儒雅文人的形象,他们甚至避称自己是“清国人”。来自各地学生结成同乡会,出版如《民报》《浙江潮》《河南》《江苏》等刊物,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的十年间,留日学生出版的报刊达六七十种之多。这些刊物基本上都以反帝救为出发点,爱国思想明显。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君子”、“圣贤”及“大丈夫”。他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7—14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到“弃恶从善”;14—21岁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

材料二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1925年初,《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书目得票统计数能反映学者们对青年们文化素养的期待。

书名得票数
史记19
四书、结婚的爱、欧洲近代百年史8
墨子、呐喊、上下古今谈、建国方略、独秀文存、红楼梦6
资治通鉴、孟子1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近百年史、科学方法论、思维术7
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5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说明二人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哪些需求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对青年文化素养期待的几个方面,并结合背景分析这些文化素养被期待的原因

(4)综上,你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是怎样流传和发展的?

2018-01-0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好拿分【基础版】
7 . 1923年l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A.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D.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A.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