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其反对宋明理学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程、朱、陆、王猛烈抨击,不遗余力……他们一反理学传统,把注意力从天上转向人间,从内心世界转移到客观现实。可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还没有为思想家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仍然是狭窄的,仍然是儒家经典和封建制度。

—摘编自苗扬《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期,陈独秀勇敢地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发表了《敬告青年》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许多文章,对封建复古作了猛烈的抨击,并为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而致力于人格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人们在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觉悟,都不是最后的、最高的觉悟。只有"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徐少锦《"五四"前期陈独秀的伦理人格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们的探索对象仍然狭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期陈独秀的思想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独秀倾心于这种探索的时代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2023-04-28更新 | 24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之现代化之由器物而制度而观念的演进,正是对全球转型之“工业化”“理性化国家建构”“进步论意识形态”三大挑战的回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由进步论意识形态推动的中国文化古今转型的思想革命。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于1921年7月第13期以后,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解放画报》第12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大秤碇压住,动弹不得,秤砣上写着四个字“男统主义”。

图2《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刻有“经济”二字的石柱上,她一旁放置了写有"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词为:“打器在她旁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

图3《解放画报》第17期(1921年),其题词为:“她受过四千多年束缚,已经半身麻木。现在有人扶着她走,总该起来活动了。”不仅以女性指代祖国,且以女性来搀扶她醒来活动。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三幅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形象

人物/派别主张
康有为(19世纪末)把孔子塑造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
袁世凯(1913年)发布《尊孔祀孔令》,声称“欲遏横流,在循正轨,总期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以立民极。”
李大钊(1916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蒋介石(20世纪30年代)宣扬“孔子—孙中山”道统论,竭力把三民主义儒学化,宣称“我们要恢复民族精神,要中国的国家民族复兴,就先要恢复中国固有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民族道德。
“四人帮”在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他们肆意歪曲史料,丑化孔子形象,辱骂孔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
习近平(2014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张瑞瑞《孔子形象变迁的百年回眸》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祇,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 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在新旧思想、新旧文化的撞击中,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圈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苗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青年杂志》11号,1915915

材料三

人物部分观点摘录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鲁迅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历史的超越”主要表现是什么? 概括其对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近代思想解放的发展特征。
2021-04-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文化运动肇于《青年》杂志,但掀起洪波却始于蔡元培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介入论战,却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

1920年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短文《洪水与猛兽》,耐人寻味地将新文化运动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五四后,蔡元培接连发表《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系列文章,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后蔡元培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