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
1915.91918.685633151
1918.71921.422412558407
1921.51926.795180703978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
1918年以前26030
19181922280220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下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

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

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

A.知识界对资本主义弊端认识加深B.新三民主义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日益增多
3 . 下表是《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统计表

对该表认识正确的是
A.民主与科学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对等
B.马克思主义传播使民主观念遭摒弃
C.民主观念及相应制度建设步履维艰
D.一战使学习西方民主观念彻底改变
2021-05-2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关于孔子的文章在1913年83篇,1914年54篇,1915年70篇,1916年66篇,1917年50篇,1918年37篇,1919年25篇。其中,1913-1915年几乎全是尊孔之作,1916年及以后关于孔子的文章数量逐年下降,文章的主题也才逐渐转向批孔。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政治环境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民国初年儒家思想仍然曲折发展D.辛亥革命带来文化观念的变革
6 . 如图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该图说明这一时期
A.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潮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西方礼仪开始传入中国D.广大群众对国事最为关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
崇拜孔子153人,孟子61人,王阳明10人、苏格拉底、梁启超、牛顿、培根、卢校等各1人。孙中山87人,梁启超51人,孔子、孟子各20人,苏格拉底、华盛顿各18人,牛顿、培根、卢校各12人,蔡元培8人,李大钊3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B.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2019-01-24更新 | 57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福建南平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材料二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3)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2018-04-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10 .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