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2021-0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2020-12-25更新 | 500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课时1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3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是谁? 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和趋势是什么? 请列出三个阶段的主要探索事件。
4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是谁?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三所示的历史人物在1915年领导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具体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和趋势是什么?请列出三个阶段的主要探索事件。
5 .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中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宜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马兴才,李先明《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所谓道德教育,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一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必修选修
清末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农商
民初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男)
缝纫(女)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因时期道德教自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4-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棋盘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变革动荡的形势和新社会秩序巩固分别指的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当时为什么能成为“显学”?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3)指出材料三中对待儒学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儒学地位演变的趋势。
2021-02-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新青年》第一卷的一篇译文中有论述:“军国主义为资本制度不可逃之结果”,“各国人民将联合反对今之资本主义,与其法制之血制度,而终也于自由社会主义之基础上,产生一种新社会文化焉,是殆可望之事者。”这则文字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A.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奋斗目标B.主张以武装斗争推翻现存的政府
C.预见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D.鼓励各国无产阶级开展联合斗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程朱理学,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开拓”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材料三 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733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