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1924年,在谈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时,陶孟和表示:“近几年来,国内的杂志报纸对于马克思的学说尝尽量的介绍研究。讨论马克思的学说或他种社会主义差不多已经变为一种时髦的标忐。”夏丏尊也提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渐有取亚当•斯密而代之的状况了。”这说明当时
A.经济危机弱化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地位B.思想解放为西方文化传入创造条件
C.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取得了一定成就D.社会主义思潮获得了知识分子认同
2022-06-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20世纪20年代初,有学者指出;"《周易》起始的阴阳二元论和矛盾辩证法之间,儒家讲的‘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种相通之处。"该学者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B.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C.在华传播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D.适应了中国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愈加自觉与深刻。在这种文明互动之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政治、文化精英人士纷纷构建自己新的互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观。其实中国的文化出路就只有一条。用鲁迅的话说,这样一种文化出路的特点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摘编自魏光奇《在文明互动中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李大钊指出:“国内的产业多被压倒,输入超过输.出……欧战期内,一时赴法赴俄的华工人数甚众,战后又用不着他们了,他们只得转回故土。这就是世界的资产阶级压迫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现象,这就是世界的无产阶级寻不着工作的现象”。李大钊意在阐述中国
A.工人为欧战作出巨大牺牲B.无产阶级革命的正当性
C.暴力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D.民主革命属于世界革命
2022-01-03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者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的有力推动者。李大钊在其早期历史评论中表达出的史观是,历史具有一定的客观的趋势或者说“大势”,他相信宇宙“大化”有自己的动力且势难阻挡,还认为今与古的区别是相对的,今胜于占、后亦将优于今。1915年后,李大钊的历史观仍以时势思想为主,但吸收了进化论因素。进化论促使李大钊结合传统的宇宙大化思想来深入思考历史的必然性问题,深入思考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问题。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颂扬“庶民”、“劳工主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以时势与进化思想为底色,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自己的历史观。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深化对历史诸多抽象问题的认识,认识到经济因素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认识到民众的历史力量及其创造历史的可能。

——摘编自廉敏《李大钊历史观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指出李大钊历史观发展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李大钊历史观不断发展的原因。
2021-12-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20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
C.民主与科学的价值观念广泛传播D.五四运动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世纪末以来,康有为用儒家大同社会来解读社会主义,梁启超等把井田制看作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也借用墨子的兼爱论来解释社会主义理论。这表明他们
A.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显著成果
C.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D.试图把社会主义整合进传统文化体系
2021-11-29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劳动界》创刊号上写道:“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来是上等社会呢?陈独秀意在
A.总结五四运动的经验B.启发工人阶级的思考
C.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D.反思文学革命的局限
10 . 1917-1918年间,《新潮》《华工杂志》《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时人指出:“欧战以还,世界资本制度之国家,无一不受社会革命之风潮所激荡。”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A.“以俄为师”成为共识B.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新路D.开始反思欧美社会的弊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