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劳动界》创刊号上写道:“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来是上等社会呢?陈独秀意在
A.总结五四运动的经验B.启发工人阶级的思考
C.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D.反思文学革命的局限
2 . 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2021-10-10更新 | 945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西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互相论战,但都游离于时代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避重就轻,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品格,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了有力的“第三种思路”,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代先进青年的心。材料最能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没有意义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选择
C.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需要重估D.西化自由主义回避了时代热点
4 .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而言,在追求人生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生观方面具有契合之处。该学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A.逻辑前提B.历史必然C.文化根据D.国际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仍在发展,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蔚为潮流。除了《新青年》,其他一些杂志和报纸都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文以至专栏。以1920年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被译介出版。材料表明当时的思想界
A.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追求民主自由渐成社会风尚
C.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D.出版界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