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形象

人物/派别主张
康有为(19世纪末)把孔子塑造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
袁世凯(1913年)发布《尊孔祀孔令》,声称“欲遏横流,在循正轨,总期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以立民极。”
李大钊(1916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蒋介石(20世纪30年代)宣扬“孔子—孙中山”道统论,竭力把三民主义儒学化,宣称“我们要恢复民族精神,要中国的国家民族复兴,就先要恢复中国固有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民族道德。
“四人帮”在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他们肆意歪曲史料,丑化孔子形象,辱骂孔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
习近平(2014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张瑞瑞《孔子形象变迁的百年回眸》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9月至1916年1月出刊的《青年杂志》,尽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明确的批评,但对于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态度则是相当温和的。陈独秀批评儒家纲常只是强调“三纲”,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然而,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陈独秀意识到中国思想界正面临着“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孔子、孔教、儒家纲常这些传统价值观。

《新青年》为何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对于这个问题,百年来中国思想界则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过激烈的论争,大体形成了两派观点。新文化运动的赞成者认为,孔子、孔教、儒家纲常这些传统价值观成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旗帜和工具;为了保卫辛亥革命刚刚建立的共和制度,必须从思想上展开批判。批评者则认为,《新青年》之所以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在于追求西化而没有看到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价值;错误地以为只有经过激烈的“反传统”,才能为中国现代化扫清障碍。

——摘编自李维武《<新青年>视野中的孔子,孔教与儒家纲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中国思想界对《新青年》为何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分歧”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同意。五四时代的人,一面对中国旧文化没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他们不能欣赏孔孟、老庄!这些却真正是中国旧文化的菁英。一面也可以说他们对于自我有所觉醒,对于世界有所发现,但他们的觉醒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类已有的觉醒,他们的发现是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已获得的发现,在世界史意义上都是旧的而不是新的。它不能与西洋文艺复兴有同样的意义。

——摘编自冯大麟《“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胡适与冯大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4 . 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