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
1915.91918.685633151
1918.71921.422412558407
1921.51926.795180703978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
1918年以前26030
19181922280220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2022-11-21更新 | 8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5月冲刺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2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8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022-06-04更新 | 380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2(广东专用)-新高考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新青年》杂志出现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社会主义等诸种思潮被多角度叙述着;法兰西文化、俄国思想、日本文化、美国社会制度都在编辑的视野里闪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青年》杂志
A.保证了中外思想的共存B.肯定了西方思想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D.开阔了国人眼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毛泽东曾指出:“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主义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它有“形式主义看问题”的缺点,即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他认为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在此.毛泽东
A.赞扬了新文化运动反侵略的功绩B.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C.反思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局限性D.强调应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学家王泛森在《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文中指出,大概在1920年至1930年代,中国一群领导性的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他们一改前代唯经书才是知识根源的观点,认为六经只是史料了——是供人研究的材料。上述变化说明
A.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B.经学的影响被彻底消除
C.历史学家研究方向趋于一致
D.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8 . 1921年,茅盾号召学者从事旧小说研究:“中国旧有之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规模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故甚愿发表治旧文学者研究所得之见。”这表明当时
A.古典小说的影响较大B.知识分子弘扬传统文化价值
C.平民教育思潮的兴盛D.知识分子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9 .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学”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阶段时间内涵
第一阶段晚清到辛亥革命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其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人们关注的不是把国学作为国家兴亡的文化基础,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
第三阶段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国学的关注,既不是强调政治,也不是突出文化,而是注重如何发展学术研究。

——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