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保持的信念,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追随者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 20 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史料价值。
2020-12-03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积极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泊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高祖所述“秦禁学"的具体表现。分析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2)指出材料二中,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材料三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2019-03-1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河东区2019届高三高考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3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
1915.91918.685633151
1918.71921.422412558407
1921.51926.795180703978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
1918年以前26030
19181922280220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力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与历史叙述:

材料一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疆,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鞅列传》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历史评价: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指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欧洲的变化。
(3)针对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刊发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第2卷第5号,《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行也。”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

材料二   我们常讲的五四运动,其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一九一九年五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包括从一九一五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到一九二〇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如果拿广义的五四运动来说,可分为前后一脉相承而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阶段。

——金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兴起“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并指出持上述观点的依据。
(2)广义的五四运动凸显“启蒙爱国”精神。根据材料指出“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阶段”在思想启蒙方面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研究史料》记载,“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版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当时出版的新期刊和报纸多达600多种,除著名的《新青年》之外,《每周评论》《新潮》《国民》《少年中国》《新教育》等都是名噪一时的报刊。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开始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B.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发展D.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2020-04-17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8年,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克林德碑》一文中认为,义和团的野蛮、保守、排外,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1924年9月,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在《向导周报》上则称,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性不亚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
A.受到其所掌握的史料多寡的影响B.为其特定的政治和思想主张服务
C.由其不断升迁的社会地位所决定D.折射出当时言论自由的社会氛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B.全盘西化理论逐渐盛行
C.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强大D.西方近代思潮涌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摆脱了民族危机B.赢得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国家富强D.进行近代化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