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三民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1910年,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局面,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说法综合概括为“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更新的思想

思想理论主要理论内容

旧三民主义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建立共和政府;由国家核定地价,革命前的地价
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组织和个人均得享有政治
权利;实行“耕者有其田”,把外国人在华举办的规模过大的企业收归
国家所有,节制资本
中国共产党的
民主革命纲领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对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实
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进行土地革命

毛泽东思想
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
革命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蔡元培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7-1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丛表

排序共现词频共现词
11593主义
21114革命
31056中国
4981各国
5863文明

——据邱伟云等《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整理


根据如表、如图中的相关信息,从1830年至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词中任选一词或多词,指出其对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价值,并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家们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始终集中于“国家”这一点上。无论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提出的“排满”、汉族即中华民族的思想(“小中华民族思想”),还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经过“五族共和”的时期,最后定位于将中国所有各族同化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大中华民族思想”),都是在致力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所走过的历程,不仅是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即“中华民族”意识,同时也是近代国家意识,即“中华民族国家”意识产生、转换以至最后形成的过程。

——摘自 (日)王珂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一历史 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3-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分得更清楚,……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进,当时的宪法已经是不适用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1906122日,孙中山《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演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括反满和独立两层意思,推清政府统治,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实现民族革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少数人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使地主不能因地价上涨而坐享其利。以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防止出现贫富严重对立为目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前者强调耕者有其田,后者强调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问题:根据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发表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符合逻辑。)
2021-02-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流行词汇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151920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
19211949三大政策、“星星之火”、持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单句子。表4所示为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部分)


——整理自刘扬雄《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口号宣传研究》


提取材料中两条以上的口号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12-14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1905年的中国

材料一   1905年部分大事记

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
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
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
10月京张铁路开工

材料二   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四 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

——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