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现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打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与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相关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023-05-19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全国联考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邓小平理论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材料一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中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哪两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两大根本问题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83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9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10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2021-06-13更新 | 6958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树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姓社不姓资"的思想解放,树立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这就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即经济建设改革、政治建设改革、文化建设改革和社会建设改革……现在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向民众提供公共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国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司法公正、民主权利、信息对称、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

——周瑞金《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中提出的"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邓小平同志主导和推动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深远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自徐光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并结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史实,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2021-01-20更新 | 30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7 .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这样,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邓小平所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表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B.实现现代化的必经发展阶段
C.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D.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国内外纷纭复杂的形势,已经退离领导岗位的邓小平,1992年来到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祝察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南方谈话”。除了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讨论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邓小平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系列讲话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重大思想问题,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编自诈耀桐《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2020-06-14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所以不能超越国情,超越阶段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讲的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讲的是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而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从1956年开始,温和的“去斯大林化”转变为极端的与过去历史决裂的运动。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在闭门会议上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这一事件直接挑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沉重地打击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开启了国家灭亡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的崩溃并非始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所谓的“解冻”、“伟大的十年”才是剧变的先声。在赫鲁晓夫执政的过程中,有过分的野心,有超天才的自信,有对斯大林的刻骨仇恨。赫鲁晓夫对国家造成的物质上的损失堪比二战中的损失,这还不包括在政治上、道德和精神上的损失。我们在一本专著中列举了赫鲁晓夫对苏联200个致命的打击。赫鲁晓夫的政策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的国家权威,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声誉江河日下,无法挽回。

——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具体举措。并谈谈你对“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邓小平和赫鲁晓夫对待前人成果的不同,并作简要评析。
2019-05-3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10 . 13.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你对威尔斯的观点有何评论?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较斯大林的思想而言,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019-01-30更新 | 790次组卷 | 1卷引用:栾城二中2010届高考信息交流试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