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推动社会进步。”“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个理论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2020-09-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请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的来源。
2018-12-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

(3)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2018-01-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清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5年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时间起止。

(3)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即对实践的影响)。

2017-11-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及综合资料
材料二: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严清华 尹恒《试论经济理论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至两条修改建议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摘编自1919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于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摘编自邓小平19889月《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意义。
2022-12-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请指出其变化之处和不变的宗旨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江泽民话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
2021-09-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定价收买之法实现土地国有;以核定地价、涨价归公之法限止地主的剥削并逐步达到消灭地主,使国家为唯一的地主,而国内人人皆为租地者;以只向土地的价值征税的方法,废除所有的税收,达到消除少敦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并使国库充裕,人民富足,最终达到社会改造之目的。

——摘编自沈渭滨《平均地权本义的由来与演变》

材料二19302月,毛泽东在赣西东固地区的陂头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军委、赣西特委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确定赣西南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大力扩大工农武装。按照这个方针,在兴国等六个县的全境和永丰等县的部分地区,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了分田运动。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以后,热烈地拥护共产党和红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

——摘编自黄少群《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与工农武装割据》

材料三19804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到农业问题时说:对经济落后穷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和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531日,他又进一步强调: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摘编自樊宪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探索创新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及其所体现出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探索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办法,扼要指出这一探索对中国民主革命正确道路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就农业问题发表系列谈话的目的及意义。
10 .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赐(子贡,经商致富)不受命而货殖焉”。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从材料一看出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变化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和五谈谈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2020-12-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