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 年,冯桂芬在《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64 年,李鸿章曾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据《高中历史 高三年级》教材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     前就老早有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说词

材料四: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     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     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问题:
(1)上述材料观点,分别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些救亡运动直接相关。
(2)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各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呈现何种变化趋势?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19-09-04更新 | 117次组卷 | 2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2019-04-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