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他称:“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主要反映了孙中山
A.对民族革命必要性的认同B.顺应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
C.以暴力手段进行革命的政治主张D.对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进程的认识
2022-05-23更新 | 452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宏志班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鲁迅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魏源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甲午中日战争后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根据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角度,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话的理解。
2022-05-1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山东专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初,立宪派批评革命派的“排满”主张,认为中国“乃合汉满蒙回藏苗而共同所有之中国也”,各民族人民“皆中国国民”,满族当然也是中国人。孙中山回应:“革命的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由此可见,孙中山
A.接受了立宪派的批评意见B.回击了立宪派的政治攻击
C.对民族主义有了正确认识D.具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022-05-15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三民主义思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的民主革命纲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史料内容
19061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253致苏联遗嘱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19433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上述三则材料进行辨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
A.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B.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2022-03-22更新 | 762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江西南昌·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孙中山在多次演说与撰写的论著中都说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其他许多革命党人也曾对民生社会主义进行过阐释,例如,黄兴曾说明:“国家社会主义,实于国民今日现状最为适当”;朱执信更是主张“财产归公”,即国家所有,提出了较为激进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B.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C.治国理念的趋同性明显D.对欧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有一定的反对君主独裁的精神。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受“师夷长技”思想的启发,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回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8 . 有人把中国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拉开了改良政治制度的序幕
B.“温药慢治”促使近代中国由衰败到振兴
C.“猛药重治”对中国革命起到了先驱作用
D.“开颅洗脑”指找到正确的救亡图存之路
2022-01-20更新 | 440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山东专用)-第一辑-卷5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绝非他国所能及的。”材料反映孙中山认为中国
A.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B.应该实现民生主义纲领
C.百姓不应该向政府纳税D.必须推行扶助农工政策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源自于孙中山189411月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孙中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制,实堪虑于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颂”,郑重空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19386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创作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词中写道:“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19402月,杨靖宇壮烈牺牲。

1950年初,华罗庚毅然放弃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渥生活,克服重重团难四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回国途中,他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奋斗。

19813月,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直白却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80年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困强的磅碍精神力量,在城镇,在乡村,不少商店、工厂以“振兴”“振华”命名,在历次国庆游行的队伍中,“振兴中华”也是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