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2017-07-16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
①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2017-05-12更新 | 690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A.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B.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C.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2017-02-17更新 | 460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8 .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2016-12-12更新 | 474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5届山东泰安市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9 .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2016-11-27更新 | 193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烟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10 . 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6-11-27更新 | 1493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2017年普通高考模拟测试文综合(历史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