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鲁迅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魏源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甲午中日战争后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根据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角度,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话的理解。
2022-05-1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7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孙中山在多次演说与撰写的论著中都说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其他许多革命党人也曾对民生社会主义进行过阐释,例如,黄兴曾说明:“国家社会主义,实于国民今日现状最为适当”;朱执信更是主张“财产归公”,即国家所有,提出了较为激进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B.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C.治国理念的趋同性明显D.对欧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有一定的反对君主独裁的精神。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受“师夷长技”思想的启发,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回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A.民族革命尚未成功B.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C.社会革命任重道远D.联俄联共势在必行
2021-01-27更新 | 366次组卷 | 6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0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层训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近代中国社会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中派生出来的一对矛盾,是在反帝反封建要求下产生的。二者的并峙表现出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其中“同一性”主要是指
A.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出路B.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
C.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渐趋一致D.源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