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
A.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B.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 . 1905年,孙中山曾以“中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前往欧洲访问,并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者要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弊病”,以便“在将来建立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学习苏俄革命道路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关注社会民生问题D.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1-11-23更新 | 25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山东专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道路

材料   近代中国人民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以“道路”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康有为大同世界里,明确规定了社会财富归人民选举产生的公政府来管理和分配,公政府在整个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孙中山理想蓝图中给私有制经济留下了一定的活动余地,把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推向社会。这反映了两者
A.废除私有的共同追求B.天下为公的夙愿
C.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D.阶级立场的不同
5 . 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可以说是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化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后浪推前浪,显示为两代人。材料对两代人的解读从本质上表明
A.请愿与武装起义先后成为斗争手段B.维护与废除专制制度分歧明显
C.革新与守旧两种思想激烈冲突D.改良与革命是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2021-08-29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专用-卷01
6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021-06-09更新 | 10451次组卷 | 10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并未产生任何反响。20世纪初,中国各进步报刊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颂法国大革命的热潮。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已形成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崇尚革命成为了主流思想D.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2021-05-30更新 | 34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栓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


——据金观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1890~1926年“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做出合理解释。
2021-03-20更新 | 38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A.民族革命尚未成功B.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C.社会革命任重道远D.联俄联共势在必行
2021-01-27更新 | 366次组卷 | 6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0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层训练)
10 . 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一些政治派别就种族革命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否会导致国家分裂与列强干涉、是否为政治革命的必要手段展开讨论。这些讨论
A.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
C.为清末“新政“制造了舆论氛围D.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