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一致探索中国的独立之路、富强之路、发展之路,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中华民族逐步觉醒、抗争、独立、走向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的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性因素,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摘编自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材料二   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文集》


(1)依据材料一和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发生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有何共同特点?
2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1924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②“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2020-04-17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考点练】2022届高三历史大数据精选试题重组模拟卷(全国通用)-中国近代史-考点09日益成熟的毛泽东思想(1937-1949)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27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2021-05-17更新 | 270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31年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5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1937年赫赫始祖,吾华永肇……琉台不守……民族阵线,救国良方……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祭黄帝陵文》

19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50年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956年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水调歌头·游泳》

——摘编自汪健新《毛泽东诗词中的斗争精神与智慧》等


根据材料信息,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所选材料对研究该主题的史料价值。(要求:主题明确,说明史料类型及价值)
2021-04-02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历史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历史条件对于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同样起着制约作用,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人民群众则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107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百日冲刺系列(艺体生)(必修三) 专题二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7 .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它是指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原意是“人民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保留财产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经济制度下的民主,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同资产阶级和财产对立的民主制”,即无产阶级的民主制。而资产阶级不会“把政权让给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唯一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诞生。

——摘编自张袁夫《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创立》

材料二   毛泽东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力量,认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民主政权理论,民主的目标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代表大会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毛泽东认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发挥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创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并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价值。
2018-03-30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高考总复习巅峰冲刺》 专题1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