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战争的可能性”。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的信中,改用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概念。从“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再到“新的民主共和国”,说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对新中国理想形象的设想也在逐渐深入。

——摘编自雷艳芝、陈金龙《从理想到实践:毛泽东对新中国形象建构的贡献》

材料二   对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形象是国家实态的反映,它由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等多种要素构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和政体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中国,亟待励精图治,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毛泽东不仅为中国人民勾画了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理想形象,构筑了新中国团结统一、民主和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有序、风清气正的现实形象,还塑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对新中国政体设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毛泽东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主要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3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参与了时代建构工程,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我们把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梁启超说:“洋务派译出各书,多二十年之旧籍,彼中人士已吐弃不道,且屡经笔舌,每失其意。”“彼中群学,日新月异,新法一出,而旧论辄废”。他批评一些讲洋务的人,“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国之情势政俗,未尝通习,则其言也,必窒碍不可行。”康有为想要仿效俄国、日本的“以君权雷厉风行”,至于俄国、日本的变法“条理虽多”,也只是适当进行选择。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材料三   共产党人正因为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和自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种可能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上的统一战线。孙中山所谓“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思想相对于洋务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③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历史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思想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他开辟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