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后,面对战争的硝烟,各种论调此起彼伏,“速亡论”和“速胜论”随着战争风云的诡异多变与战场形势的急速演进,不时甚嚣尘上……1938年5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不仅将战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且还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转化的演变态势上,指出了各阶级敌我力量变化的基本趋势。

——摘编自中青网《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1日,周恩来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持久防御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对国民政府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作战规划最终落实在持久抗战主旨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故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让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持久抗战思想引起国民政府及将领共鸣的原因及持久战思想的影响。
2023-03-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在国家治理中留下了诸多的经验,成为现代中国完善国家治理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都是为了维护当时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为了奖励和帮助小农发展生产,从而富国强兵以便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秦国的商鞅变法也是如此。战国时代的小农经济是得到较大的发展的,由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由于自耕小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好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原秦国文字为标准,统一各民族各区域的形体不一的文字。参与当时文字整理工作的有时任丞相的李斯、太史令胡毋敬等。他们“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颁布了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但是,这些简体字推行之后,还是不适用。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件已经使用隶书书写。

——冯哲俊《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汉字流传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促进小农经济繁荣的主要举措,列举促进秦国小农经济繁荣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标准文字”所属的书体,概括秦朝书体变化反映的汉字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实业计划》的侧重点及其体现的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分析《实业计划》写作的国内背景。②简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农村和城市的具体体现,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方面所做的重要讲话。
2020-10-2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9月选考科目联考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后,随着党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再加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56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中也暴露出苏联发展中的一些弊端,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科学地学习苏联,更加深入、全面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就是探索中的一篇标志性文献。《论十大关系》不仅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是我们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刘少奇听了毛泽东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后说:“主席作了调查,讲了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应当成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纲。”

一捕编自朱继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遵循---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莫言曾说:“我在一九八五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小说。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85年以后,随着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纷纷传入中国,莫言不再简单模仿,他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叙事模式变得复杂来。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他把笔触深深插入中国的土地上,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乡土气息,使得他的小说兼具传统的厚重性与现代的先锋性。莫言的创作立场,究其根本,大致可分为“作为老百姓写作”和“为老百姓写作”两种情况。而他本人也坚定地以“做为老百姓写作”自居,致力于挖掘故乡的生活内蕴,展现故乡的粗犷与淳朴,表达自己内心的眷恋之情。

——摘编自于晶《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接地气的“乡土”作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所反映的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毛泽东和莫言对你学习外来思想文化有何启示。
2021-03-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龙里县九八五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材料二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此为楷模,建立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他说: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三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为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不已,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中共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重建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1)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历史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的法治主张及历史背景,指出为此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期间是如何实践恩格斯的观点的?
2018-12-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石屏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请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的来源。
2018-12-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
7 . 美国把战争限制在越南南部,本不希望引起类似中国抗美援朝的局面。……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让毛泽东得出结论:美帝国主义相对于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这个“主要矛盾”只是一个“次要矛盾”。这说明(     
A.美国实力下降使毛泽东放松警惕B.美国对中国存有忌惮和防范之心
C.中美苏三国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中D.毛泽东对当时中苏关系判断失误
8 .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格局。以上变化是由于
A.早期赶英超美目标实现后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发生根本改变
C.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总结深化的结果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反对霸权主义的需要
2022-01-04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由于马克思认为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也就是说不同国家都将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现代化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现代化研究》第四辑,第476页
(1)材料中马克思谈到的“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的“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主要指什么?
(2)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列宁选集》,人们出版社1960年版,第691页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为“追上别国的人民”做了哪些实践尝试。其效果如何?
材料三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党来说,现代化只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而成为它的阶段性目标,而如何在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克服现代化的弊病,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做出了回应。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无疑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含义?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实现现代化实践中的表现。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2010-05-26更新 | 6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宋朱熹《孟子集注》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认为君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材料三   毛泽东则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充分估计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以作为我党的借鉴,从而不仅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本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对民本思想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