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一致探索中国的独立之路、富强之路、发展之路,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中华民族逐步觉醒、抗争、独立、走向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的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性因素,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摘编自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材料二   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文集》


(1)依据材料一和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发生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有何共同特点?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有学者在评价邓小平的某一论述时指出它把“实践标准(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生产力标准(判断发展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判断人心所向的标准)完全统一起来了”。邓小平的这一论述
A.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B.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C.提出背景是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D.打破了“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对思想的禁锢
2021-04-12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人教版】-解密10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层训练)
3 .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是中共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主张的革命道路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为什么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该决议如何体现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2021-05-27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 . 优秀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联系背景,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2)请结合所学,对材料二黄宗羲 “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或主张

时期口号或主张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 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 ;打土豪,分田地,工农武装割据
1931-1945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万岁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表的口号或主张中提炼一个主题,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纵观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成为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可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理》

(4)依据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
2019-11-2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二   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2021-06-0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26-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6 .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9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出版了,沈雁冰认为这期的封面有特别的意义:“这一期的封面上有一小小图案,是一东一西,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这暗示中国革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郑发展:《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材料三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20年9月后《新青年》的宣传重点,简述1920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本本主义”是指什么倾向?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针对的问题,简述邓小平这篇讲话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原则。
2021-04-23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民生主张《尚书》:“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柳宗元:“吏为民役”。康有为:“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凡百举动皆有机器”。孙中山:“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民生思想相比,康有为、孙中山民生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及意义。
8 .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2020-02-06更新 | 170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精练: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史知识大讲堂: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哪一次重要的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哪两个重大事件为标志?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样的思想精髓?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2017-11-24更新 | 204次组卷 | 14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