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乱中的教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1 . 学校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__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____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____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7)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____、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11-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2 . 新中国的劳动教育

材料   1、表2所示为部分学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术文献的关键词及相关主题进行的统计和整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序号频次关键词序号频次关键词
178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53“三个面向”
2266教劳结合1242全面发展的人
3263生产劳动1350教育
492党的教育方针1424素质教育
592社会主义541社会主义觉悟
635体力劳动1640毛泽东教育思想
7114马克思主义1731综合技术教育
89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828马克思
638劳动教育1930产学合作教育
1059毛泽东2026中小学

2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特征比较(部分)

时期扫盲教育时期……“大跃进”与教育大革命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劳动
教育
政策
具体
特征
提高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缩小当下社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距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课程设置的改变;学校与工厂之间边界不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编自孙刚成、宋晓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演变分析》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新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有的同学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有的同学看到了下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
B.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下乡,改革开放恢复高考
C.建国初期,知识青年下乡,改革开放恢复高考
D.建国初期,知识青年下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
2020-03-0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面两幅图分别是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图一)和2014年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3D)剧照(图二)。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7-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试卷: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6 .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现代某一时期上海市《初中语文课本》第一、三、五册中,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的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据此可判断此语文课本使用于
A.三大改造时期
B.“文革”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9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