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梭伦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不得不出走他乡,原因有
①僭主政治的建立
②梭伦成为平民和贵族矛盾的焦点
③工商业奴隶主的反对
④贵族对梭伦改革不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图二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 .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材料二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三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5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