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一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首先确定了“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文化认同原则。孔子就主张用西周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来作为分辨夷夏的标准,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孟子也沿袭了西周以来将中原以外的文化落后地区和民族称为蛮、夷、狄、戎的说法,并将“夏”与“夷”对举,主张用华夏的农业文明改变蛮夷等落后国家的文化,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世界又是国家的延伸,因此,用华夏文明的天道教化来慑服周边夷族的初衷,孕育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情结。

——摘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华夏中心主义”情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795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也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据材料判断.北魏初期实行这项制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B.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C.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D.豪强地主隐置人口逃避赋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
2021-06-26更新 | 775次组卷 | 39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新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2021-05-24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2020-10-29更新 | 305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主题二   变革反思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2)关于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9 .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D.孝文帝禁止年青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10 . 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