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国家掌握的土地和户口数额锐减。针对此问题,张居正指出:“夫民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其闻固有豪右奸猾,持顽不纳者,然穷民小户,不能办者亦有之。而有司之令,但能行于小民,不能行于豪右,故催科之苦,小民独当之。”由此,他“清丈事,极其妥当,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匀”。万历九年(1581年),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田征银,折办于官”。张居正还认为,“农,生民之本也。”“力本节用,抑浮重毅,而后化可兴也”。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张居正的任一经济思想予以简要评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021-04-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
B.实施边防新政
C.丈量土地
D.一条鞭法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 ,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2018-05-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017-09-08更新 | 558次组卷 | 29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0届高三模拟(三)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统治集团从皇族、官吏到军队,其需求是多方面的,尤以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古器珍玩居多,在早期,官办的专门生产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包括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各类器皿、药品、礼品和工艺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皇族勋戚官僚享受欲望增强,奢侈之风大盛,明朝成化时期,宫廷采买政策逐渐转变,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包括:钱、白银、钞、盐引、代纳其课等。采买种类包括天津的海鲜、苏州的药材、广东的禽鸟花木、江西的瓷器、广西的珍珠等。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在采买过程中,采买参与者尤其是宦官时常通过购物短价,恶性敲诈等不正常手段从中牟利,使得这一采买行为有时给民众带来甚至比常规征派更大的危害,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破坏。宫廷采买的盛行,于社会经济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的产业正是在政府、宫廷的大量消费刺激下得以迅猛发展,当时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成化时期宫廷采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