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历史意义。
2022-08-02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缩短,财源枯竭,所谓“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饭)”,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万历年间,面对明朝中期以来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大学士张居正对明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他执政不久就颁布推行了“考成法”,建立有效的官吏考核考绩制度,使朝廷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任首辅期间加强了“内修守备”方面的工作,将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在他执政时期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万历六年,张居正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加强对黄河的治理,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弃田变为良田。张居正将财政改革的重点放在整顿赋役上,首先是清丈土地万历九年,全国土地丈量基本结束,效果显著。在清丈土地的同时,张居正还着手将嘉靖以来已在一些地方试行并取得成效的赋役征收办法即一条鞭法逐步推行于全国其他地区。通过张居正一系列的改革,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改革的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历年(1581年)张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1)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等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

2)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政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派。至于推派的比例,各地差异较大,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亩成为一种趋势。改革后的徭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

3)赋、徭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榣役银合并征收。直接交与地方府,即“丁、粮皆输于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条鞭法”的作用。
2021-06-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张居正认为“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以“考成法”考核官员的政绩,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的政治局面。万历五年,从整顿土地、户口实数入手,抑制土地兼并和人口流失现象,均平赋役。同时,实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摘编自王晓如、姬炎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主要内容比较》

材料二   (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国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同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摘自【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推进变法改革的不同策略,并说明其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一、二.对材料二中张居正“治绩炳然”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完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盐政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明代为保证边饷供应,赈济水旱凶荒,创立盐法开中制,即由商人从内地把粮食运到官方指定地点,然后发给价值相当的勘合(领盐凭证)及盐引(卖盐执照),商人到产盐地取盐后于指定范围经销。开中始于山西。继行于陕西、甘肃等边地。后又推行于内地一些军事重镇。以后,除北方和西北诸边外,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四川等许多地方,皆“召商纳粮开中”。经常性的开中主要是弥补边疆地区军屯之不足。而临时性的开中则依据战事的有无来进行。“商人自募民塞下,得粟以输边”。“兵卒就地受粟,无私籴之扰,不烦转运……胡马不窥于长城。无蹂躏之扰”,“屯田之兴,于斯为盛”。史家赞曰:“商利而民亦利,国足而边亦足,称美善矣。”
——摘编自张家国等《试析明代盐法变迁之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盐法开中制的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实行盐法开中制的作用。
2017-09-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9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为挽救明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针对当时存在的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清丈土地,做到赋役均平,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条鞭法”,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其主要内容是: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征)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农民得以稍安。

——摘编自《中国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归纳“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