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万历初年,雇佣劳动广泛使用,货币地租逐渐盛行,“风俗侈靡,官民服舍﹐俱无限制”,“或越礼犯分而恬不知畏”。嘉靖(1552年)以来,当国者或“政以贿成”,或“务一切姑息之政”,“吏不恤民,驱而为盗”,而“边事久废”,“岁入不能充岁出之半”,国匮民穷。隆庆二年(1568年)到隆庆三年(1569年),国家的预算是收入250万两白银,而支出超过400万两白银。到万历初期,国家的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居正当政后,在吏治、财税、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官僚贵族、地主豪绅的现实利益,也没有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张居正生前声名显赫,然而其病逝后不久,明神宗就对其进行了彻底清算﹐废除了改革,最后落了个人亡政息的结果。

——改编自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依照中原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按品级定俸禄。在汉化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论政绩好坏任期均为六年,这无疑致使官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且不予发放俸禄,客观上造成官吏贪污赋税、压榨民脂民膏。这种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不但效率低下,使政令难以推行,而且加剧了官民矛盾,威胁统治。为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中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官吏的贪污腐败等行为更是严厉打击。

——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考成法”的核心是“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即明确各类公务的时限,落实每项公务的责任人。比如针对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他要求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登记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簿,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簿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再依据考成的结果来确定官员的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

“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督察的制度,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和官员的办事能力。成书于万历年间的《玉堂丛语》,曾对比了明初和万历年间朝廷罢黜官员的人数,言洪武、永乐年间因考核不称职而被罢黜的官员不过几十人,而万历年间这一数字竟飙升到近两千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成法”的实施效果。

——蔡亚龙《整顿吏治推考成,通时识变主新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概括指出北魏在学习中原王朝官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和明朝万历年间吏治整顿的相似原因。
2020-07-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3 . 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统一多民族____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张居正改革(明神宗时期)
①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____,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____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2023-01-28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选择性必修3本)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朝中后期,皇室奢侈之风遍行,兴建行宫,个人消费支出急剧增加,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窘。同时,为了稳固政权,朝廷不断扩增军队,国防支出也随之大幅上升。明英宗之后,皇帝怠政,宦官专权,操纵朝政,官场污浊。皇帝经常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官僚和缙绅也纷纷效仿,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而此时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一条鞭法”施行之初,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役制度,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一条鞭法”是中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尤其是其在人头税的消除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田赋制度的发展,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一条鞭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限制,再加上本身改革不彻底等固有缺陷,行之不久即告失败。

——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2022-05-24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历史意义。
2022-08-02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初年的赋役制度主要沿袭了前代的赋税制度。在这样的赋役制度下,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整个国家财政根基受到侵蚀,底层矛盾也不断激化。为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第一,“赋税合并”,即将徭役跟税收合二为一。第二,“摊派到家”,赋税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银征收”,所有的赋税或徭役均以白银的形式由国家接收。第四,“直收直运”,一切金银均由国家派专人收取。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人骏、赵海月《税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缩短,财源枯竭,所谓“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饭)”,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作用。
8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下列关于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变法相同背景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政治腐败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生产关系剧烈变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叶以来,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内阁首辅张居正“勇于任事”,大刀阔斧地发动了一场改革运动。他于万历元年创立了被称为“考成法”的监督机制。考成法规定,凡六部、都察院奉旨办理或转行其他衙门办理的事情,都要根据距离的远近和事情的缓急程度规定一个处理期限,记录在册,一册送到相应的科注销,一册送到内阁以备查考,并规定了由内阁核查六科、六科核查部院、部院核查抚按的严密监督程序。经过张居正的大力整顿,官僚队伍的素质和官僚机构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提升,为进一步解决财政困难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分析张居正改革实施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的“考成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2020-03-1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南阳一中信阳高中漯河高中平顶山一中)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完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